<menu id="808o8"></menu>
  • <menu id="808o8"><strong id="808o8"></strong></menu>
    <menu id="808o8"><tt id="808o8"></tt></menu><center id="808o8"></center>
  • <xmp id="808o8">
    中藥一號網 >>所屬分類 >> 根莖類中藥材    祛風濕中藥材   

    防風

    編輯詞條

       中藥防風 ,別 名 :關防風、東防風?茖伲簜阈慰浦参。生于草原、干燥山坡。多年生草本。莖單生,二歧分枝。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的功效。

    防風防風


    目錄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編輯本段回目錄

    防風的功效:
      【性味】辛、甘,微溫。

      【歸經】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分類】解表藥

      【功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主治】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1. 用于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于風濕痹痛。適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黃。

      3.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癥。該品入肝經,有祛風解痙之效。常與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防風防風


    防風的作用
      1.治風邪傷衛,有汗惡風:防風、荊芥、葛根。(《癥因脈治》防風湯)

      2.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濕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于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蘭室秘藏》清空膏)

      3.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白芷各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如牙風毒,只用茶清為丸,每服一丸,茶湯下。如偏正頭風,空心服。如身上麻風,食后服。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4.治風熱拂郁,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等癥: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梔子各-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宜明論方》防風通圣散)

      5.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防風散)

      6.治癰疽最難收口者: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二錢,雄豬蹄一節。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外科十法》防風湯)

      7.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圣濟總錄》防風丸)

      8.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后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斗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本事方》玉真散)

      9.治自汗:防風、黃芪各一兩,白術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10.治盜汗: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防風散)

      11.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單方》)

      12.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亦為末,每服二錢,以面糊、酒調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經驗后方》)

      13.治霉菌性陰道炎:防風、大戟、艾葉各五錢。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
    防風的藥理作用:

      1、解熱:實驗觀察用傷寒菌混合疫苗靜注使家兔發熱后,用水煎劑灌胃有中等度解熱效果;腹腔注射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作用可持續2小時以上。
     
      2、鎮痛: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3、抗菌:水煎劑對多種細菌如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防風新鮮汁對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劑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抗休克:實驗表明,防風多次給小鼠灌胃后,對電擊休克有一定對抗作用。
     
      5、抗炎 :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炎癥性耳廓腫脹,與荊芥同用更強。對大鼠蛋清性足腫,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增強免疫:水煎劑能提高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因此,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
     
      7、鎮靜和抗驚厥:分離出藤助防風脫糖素和防風脫糖素,可抑制小鼠自發活動,并可延長睡眠時間。
     
      8、保護胃黏膜:藤助防風脫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損傷。防風脫糖素可抑制應激性潰瘍。
     
      9、解痙:防風水煎劑能明顯抑制兔腸的收縮而有解痙作用。其揮發油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10、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則用防風一兩,研成碎末,用水調服既可。非常見效。

    防風方劑編輯本段回目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蘆.一錢) 麻黃(去節.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川芎(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桂心(一錢) 黃蓍(一錢) 赤茯苓(去皮.一錢) 酸棗仁(一錢) 白術(一錢) 獨活(一錢) 桑皮(一錢) 羚羊角(一錢) 甘草(五分)

      【功能主治】 治脾臟中風,手足緩弱,舌強語澀,胸膈煩悶,志意恍惚,身體沉重,宜服之。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防風散

    【處方】 防風(二分) 羌活(二分) 當歸(二分) 川芎(二分) 肉桂(去皮.二分) 薏苡仁(一兩) 仙靈脾(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牛膝(一兩) 骨碎補(一兩) 細辛(半兩) 枳實(麩炒.半兩)

    【功能主治】 治風,身體疼痛,轉側不得。

    【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三分) 枳殼(麩炒.三分) 沙參(半兩) 秦艽(去苗.一兩半) 犀角屑(一兩) 升麻(一兩) 木通(一兩) 羌活(一兩) 甘草(炙.一兩) 茯神(去木.一兩) 龍齒(一兩) 前胡(一兩)

    【功能主治】 治熱毒風痰壅,頭目暈悶,心神不寧。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溫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三分) 枳殼(麩炒.三分) 沙參(半兩) 秦艽(去苗.一兩半) 犀角屑(一兩) 升麻(一兩) 木通(一兩) 羌活(一兩) 甘草(炙.一兩) 茯神(去木.一兩) 龍齒(一兩) 前胡(一兩)

    【功能主治】 治熱毒風痰壅,頭目暈悶,心神不寧。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溫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30克(去蘆頭)川升麻30克 黃芩30克 赤芍藥30克 蔓荊子30克 石膏30克 葛根30克(銼)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主外感風熱,頭痛掣動。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淡竹瀝30毫升,再煎一二沸,溫服,不計時候。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30克(去聲頭)白及30克 柏子仁30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主小兒囟開不合。

    【用法用量】 以乳汁調和,涂頭上,以合為度。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宣明論方》卷一:防風散

    【處方】 黃芩 人參 甘草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防風(去蘆)45克

    【制法】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用法用量】 每服6克,食后沸水調服,每日三次。

    【摘錄】 《宣明論方》卷一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防風散

    【別名】 圓翳防風散(《醫宗金鑒》卷七十七)。

    【處方】 茺蔚子 防風 桔梗 五味子 知母各60克 黑參 川大黃 細辛 芒消 車前子 黃芩各30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 主圓翳內障。初患之時,眼前多見蠅飛花發,薄煙輕霧;漸漸加重,繼則黑睛上出現一點青白,宛如油點浮于水面,暗處視之,其翳青白而大;明處視之,其形差小。不痛不癢,漸至失明。

    【用法用量】 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圣惠》卷二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3分,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甘菊花半兩,芎?半兩,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痰,頭目昏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葛根1兩(銼),獨活1兩,茵芋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芎?1兩,細辛1兩,白術1兩,麻黃1兩(去根節),羚羊角屑1兩,人參1兩(去蘆頭),石膏2兩,漢防己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中風,口噤不開,煩熱悶亂。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1合,更煎1-2沸,放溫,不拘時候,拗開口灌之。
    【摘錄】 《圣惠》卷十九

    《魏氏家藏方》卷一:防風散
    【處方】 厚樸2兩(去皮,姜汁制),陳皮2兩(去白),甘草2兩(炙),藁本2兩,獨活3兩,防風3兩(去蘆),桔梗(微炒)3兩,蒼術(于木臼內略杵去皮,卻入布袋內打,凈稱)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傷寒時氣,頭痛壯熱,惡風,百節酸疼,肩背拘急,面赤虛煩,聲重咳嗽,寒熱不除。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個,水1大盞,煎7分,溫服;沸湯點亦得。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一

    《直指》卷十七:防風散
    【處方】 麻黃1分半(去節),牽牛1分半(炒,取末),甘草(炙)1分半,杏仁1分(去皮),防風1分,半夏1分(制),芍藥1分,辣桂1分,白芷1分,防己1分,當歸1分,川芎1分,羌活1分,獨活1分,檳榔1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風腫皮粗,麻木不仁,或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姜4片,紫蘇3葉,煎服。
    【摘錄】 《直指》卷十七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2兩(去蘆頭),甘草3兩(炙微赤,銼),獨活3分,當歸1兩,赤茯苓1兩,秦艽1兩(去苗),茵芋半兩,桂心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血痹,皮膚不仁。
    【用法用量】 防風湯(《圣濟總錄》卷十九)。
    【摘錄】 《圣惠》卷十九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2兩,川升麻1兩,桂心1兩,芎?2兩,羚羊角屑3分,麻黃1兩(去根節),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薏苡仁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中風口面?僻,手足不遂,風入于臟,則語不得轉,心神昏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1合,重煎1-2沸,不拘時候稍熱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衣蓋之,汗出為度。
    【摘錄】 《圣惠》卷十九

    《圣惠》卷二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芎?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麻黃1兩(去根節),桂心1兩,海桐皮1兩(銼),當歸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1兩半,獨活1兩,細辛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霓退風,肌肉虛滿,肢節緩弱,皮膚不仁,骨節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三

    《楊氏家藏方》卷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蘆頭)、川芎、香白芷、甘菊花、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祛風明目。主時性時疫溫病,嗽喘煩渴,頭痛體疼,眼目澀多睡,肌肉蠕動,痰逆忪悸。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荊芥湯調下。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二

    《圣濟總錄》卷一三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叉),母豬肉2兩。
    【制法】 上同煮數沸,去豬肉,取防風焙干,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一切癬。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白湯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圣惠》卷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虎杖1兩(銼),石膏2兩,葛根1兩(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陽痙,壯熱不歇,筋脈拘急,牙關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獨活1兩,赤箭1兩,當歸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秦艽半兩(去苗),麻黃2兩(去根節),桂心1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中風不語,兩目不開,手足抽掣,發歇往來,昏塞涎潮。
    【用法用量】 防風湯(《圣濟總錄》卷五)。
    【摘錄】 《圣惠》卷十九

    《圣惠》卷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貝母3分(煨令微黃),前胡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芎?3分,木香2分,天麻3分,羌活3分,桂心3分,甘菊花3分,細辛3分,附子3分(地裂,去皮臍),麻黃2分(去根節),藁本3分,桑根白皮3分(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肺臟中風,氣攻背痛項強,皮毛焦枯,頭疼鼻塞,四肢不利,遍身瘙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薄荷2-7葉,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忌熱面、雞、豬、魚等。
    【摘錄】 《圣惠》卷六

    《圣惠》卷五:防風散
    【別名】 防風麻黃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人參3分(去蘆頭),芎?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羚羊角屑3分,黃耆3分(銼),赤茯苓3分,酸棗仁2分(微炒),白術3分,獨活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脾臟中風,手足緩弱,舌強語澀,胸膈煩悶,智意恍惚,身體沉重。
    【用法用量】 防風麻黃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摘錄】 《圣惠》卷五

    《圣惠》卷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2分(去根節),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術半兩,赤茯苓1兩,芎?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雙仁,麩炒微黃),麥門冬1兩(去心),當歸半兩(銼,微炒),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犀角屑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肝風,筋脈拘攣,四肢疼痛,心膈痰壅,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人參半兩(去蘆頭)、牛膝一兩(去苗)、薏苡仁一兩、羚羊角屑一兩。
    【摘錄】 《圣惠》卷三
       
    方出《經效產寶》卷中,名見《圣惠》卷七十四: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8分,葛根8分,芎?8分,干地黃8分,麻黃(去節)6兩,甘草6兩,桂心6兩,獨活6兩,漢防己6兩,杏仁5個(去尖)。
    【功能主治】 風疰。
    【用法用量】 防風湯(《普濟方》卷三五○)。
    【注意】 有汗者,不可服。
    【摘錄】 方出《經效產寶》卷中,名見《圣惠》卷七十四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1錢半,大粉草1錢半,川芎1錢,荊芥1錢,牛蒡子1錢,連翹1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身瘡。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天花粉,無大粉草。
    風丹,加薄荷。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圣惠》卷二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麻黃1兩(去根節),澤瀉1兩,天門冬1兩(去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生地黃1兩,白術1兩,山茱萸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卒中癱瘓風,手足不遂,身體拘急,神思昏沉。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
       
    《圣濟總錄》卷一四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叉,炙令黃),黃耆(炙,銼)2兩,甘草半兩(炙,銼),人參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腸風。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前粟米飲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圣濟總錄》卷一五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生用)不以多少。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經受風,留伏不散,以致血得風而溢泄,倒經,或發咳微甚,纏綿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劉氏家傳》引李琬方(見《幼幼新書》卷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蘆頭)、甘草(炙草)、柴胡(去苗)、連翹、山梔子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五臟積熱、驚風,頭面赤熱,口舌生瘡,好飲冷。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5分,煎3分,去滓溫服。1歲兒1服可分4次;3歲兒可作2服飲之。
    【摘錄】 《劉氏家傳》引李琬方(見《幼幼新書》卷十九)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防己、葛根、秦艽、當歸、川芎、烏藥、甘草、羌活、獨活、白術、杏仁、黃芩、白芍、前胡、川斷、菊花、天蟲。
    【功能主治】 妊娠中風。
    【各家論述】 中風一癥,男婦老少皆有之,重者中臟,輕者中腑,又次中經絡。治婦人獨難,以妊娠耳。二防、二活、秦、芎、根皆治風藥也;風必生熱,故用黃芩、白芍、甘菊以涼之;風必多痰,故用前胡、杏仁、天蟲以豁之;風盛則氣必喘急,故用烏藥以順之,甘草以緩之;而當歸、白術、川斷配以川芎,佐以黃芩、白芍,皆可以安胎也。但此方風藥太多,風能勝濕,且有防己、獨活直達下焦,恐傷胎氣,用者審之。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千金》卷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澤瀉1兩,細辛1兩,附子1兩,薯蕷1兩,茯苓1兩,天雄1兩,白術2兩半,桂心1兩半,干姜半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
    【用法用量】 方中澤瀉,《千金翼》作澤蘭,天雄作人參。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風眩惡風,吐水心悶,此陽虛水停心下。故用五苓散中之四并雄、附、姜、辛以散水逆,薯蕷以療虛風,防風以祛風濕也。至于方后服法,豈非宿有成驗而為詳述如此。
    【摘錄】 《千金》卷十三
       
    《圣惠》卷五十四: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豬苓1兩(去黑皮),澤瀉1兩,赤茯苓1兩,麻黃1兩(去根節),澤漆1兩,白術1兩半,大戟1兩(銼碎,微炒),黃耆1兩(銼),獨活2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利小便。主風水,通身腫,皮膚欲裂。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煮赤小豆汁1合,煎至5分,去滓,每日早晨溫服。良久,當小便極利;不利,晚再服之。
    【摘錄】 《圣惠》卷五十四
       
    《圣惠》卷三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半兩(去蘆頭),芎?半兩,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羚羊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細辛1分,秦皮1分,朱砂1分(細研),甘草(炙微赤,銼)1分,牛黃2錢(細研)。
    【制法】 上為散,入牛黃、朱砂,都研令勻。
    【功能主治】 退上焦壅熱,止痛消腫。主眼赤腫痛,多眵淚。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后煎地黃湯調下。
    【摘錄】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五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牛蒡子1兩(微炒),白附子1兩(炮裂),前胡1兩(去蘆頭),石膏2兩(細研,水飛過)。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痰厥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以生姜茶清調下。
    【摘錄】 《圣惠》卷五十一
       
    方出《圣惠》卷四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七:防風散
    【處方】 黃柏半兩,牡丹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腫,或行走便發腫大。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 方出《圣惠》卷四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七
       
    《圣惠》卷四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石膏2兩(細研,水飛過),小荊子1兩,梔子仁1兩,薺企1兩,枸杞子1兩(微炒),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肺臟風毒,及過飲生酒隳。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以溫水調下。
    【摘錄】 《圣惠》卷四十
       
    《圣惠》卷四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赤芍藥2兩,石膏4兩,葛根1兩(銼),柴胡2兩(去苗),蔓荊子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上焦風壅頭痛,口干煩熱。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更煎2-3沸,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 忌炙爆、熱面、大蒜等。
    【摘錄】 《圣惠》卷四十
       
    《圣惠》卷三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蘆頭),犀角屑2兩,羚羊角屑2兩,川大黃(銼碎,微炒)2兩,前胡2兩(去蘆頭),黃芩2兩,玄參2兩,地骨皮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瞼生風粟,及生珠管。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半,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三十二:防風散
    【別名】 防風飲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葳蕤1兩,黃連1兩(去須),甘草(炙微赤,銼)1兩,梔子仁3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眼沖風多淚;目偏視。
    【用法用量】 防風飲(《圣濟總錄》卷一○七)。
    【注意】 忌油膩、熱酒、濕面。
    【摘錄】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三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黃連1兩(去須),決明子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木通1兩(銼),甘菊花3分,赤芍藥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風毒攻眼,睫落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 忌毒魚肉、炙爆、熱面。
    【摘錄】 《圣惠》卷三十二
       
    《圣惠》卷三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五加皮1兩,萆粟1兩(銼),薏苡仁1兩,杜仲1兩半(去粗皮,炙微黃),牛膝1兩半(去苗),海桐皮1兩(銼),桂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續斷3分,鼠粘子3分,黃耆1兩(銼),熟干地黃1兩,羚羊角屑3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虛勞,筋脈拘攣,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日3-4次。
    【注意】 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摘錄】 《圣惠》卷三十
       
    《普濟方》卷六十五:防風散
    【處方】 川烏頭1兩,防風1兩(去蘆),白芷1兩,川芎1兩半,草烏頭半兩,細辛(去苗土)7錢半,蒼術2兩(去皮實者)。
    【功能主治】 牙痛。
    【用法用量】 上先用鹽搽,后方用藥末搽上。
    【摘錄】 《普濟方》卷六十五
       
    《千金翼》卷十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蜀椒(去目、閉口者,汗)1兩,麥門冬(去心)1兩,天雄(炮,去皮)5分,附子(炮,去皮)5分,人參5分,當歸5分,五味子3兩,干姜3兩,烏頭(炮,去皮)3兩,細辛3兩,白術3兩,柴胡半兩,山茱萸半兩,莽草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桔梗半兩,白芷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所為,猝起眩冒不知人,四肢不知痛處,不能行走,或身體偏枯不遂,口吐涎沫出,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摘錄】 《千金翼》卷十六
       
    《千金》卷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白芷1兩,白術3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頭面遍身風腫。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摘錄】 《千金》卷十三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酸棗仁半兩,芎?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牛膝1兩(去苗),狗脊1兩(去毛),萆粟1兩(銼),薏苡仁2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羌活2兩,麻黃1兩(去根節),石膏2兩,桂心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中風,半身枯細,筋脈抽掣,心神煩悶,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普濟方》卷五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分,輕粉2分,荊芥2分,密陀僧1錢,乳香1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面上風刺、粉刺。
    【用法用量】 每夜遇晚,用藥1錢涂面上,以乳汁調敷之,次日空心,再用鹽、荊芥湯洗之。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一
       
    《圣濟總錄》卷十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半兩(去叉),羌活半兩(去蘆頭),甘菊花半兩(擇去梗),白附子半兩(炮),山芋半兩,藁本半兩(洗,切,焙),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蒺藜子(炒,去角)半兩,麝香(研)1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風頭眩,目昏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后茶清調下;驘捗蹫橥,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茶、酒任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六
       
    《圣濟總錄》卷一三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叉),天麻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諸瘡癬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空心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圣惠》卷二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蘆頭),獨活2兩,芎?1兩,赤茯苓1兩,當歸1兩,葛根1兩(銼),桂心1兩,麻黃2兩(去根節),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細辛1兩,漢防己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風奄忽不能言,四肢?曳,皮肉不知痛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二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麻黃2兩(去根節),白術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桂心1兩,漢防己1兩,芎勞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癔。
    【用法用量】 防風湯(《圣濟總錄》卷六)。
    【注意】 服后有汗,宜避風為妙。
    【摘錄】 《圣惠》卷十九
       
    《普濟方》卷一○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叉),龍骨1兩,遠志1兩,鐵精(別研)1兩,紫石英2兩(別研),丹砂(別研)2兩,熟干地黃(洗,切,焙)2兩,人參2兩半,干姜1兩(炮),細辛1兩(去苗葉),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制法】 上除別研外,為末,再和勻。
    【功能主治】 定心。主中風驚悸,心虛恍惚,言語失常,或策或怒,志意不樂。
    用法用量】 每服1錢許,加至2錢,煮取棗湯調下。
    如風熱盛者,去干姜,加玄參1兩。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二
       
    《普濟方》卷三六一:防風散
    【處方】 山藥半兩,白茯苓半兩,白附半錢,甘草2錢,全蝎1錢,人參1錢,防風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變蒸潮熱,焦啼(??)乳,欲發瘡癬。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或半錢,鉤藤同煎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六一
       
    《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肝經有風,以致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妊娠卒然下血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最岳全書》引作“一味防風散”。
    【摘錄】 《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醫統》卷八十八:防風散
    【處方】 防風5分,羌活5分,白芷5分,當歸5分,黃耆5分,甘草5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臍風。
    【用法用量】 燈心湯少許調下。
    【摘錄】 《醫統》卷八十八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防風散
    【處方】 羌活、防風、枳實、川芎、粉草、大黃(煨)、赤芍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兒風熱痰壅,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上每服2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準繩?幼科》卷六:防風散
    【處方】 荊芥穗、當歸、川芎、防風、赤芍藥、防己、梔子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痘疹后風熱上攻,目赤腫流血及痘風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茶清調下。作湯煎服亦可。
    【摘錄】 《準繩?幼科》卷六
       
    《圣惠》卷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細辛3分,白茯苓3分,柏子仁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山茱萸3分,蔓荊子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肝臟不足,兩脅脹滿,筋脈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中盞,加大棗3枚,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三
       
    《圣惠》卷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白術1兩,芎?1兩,細辛1兩,羌活1兩,茵芋1兩,牛膝1兩(去苗),狗脊1兩(去苗),萆粟1兩,薏苡仁2兩,麻黃4兩(去根節),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箭1兩,桂心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濕痹,及偏風身體手足不遂,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九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五加皮1兩,羌活1兩,赤芍藥1兩,薏苡仁3兩,羚羊角屑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牛膝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風痹,手足不隨,言語謇澀。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八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分(去蘆頭),川升麻1分,桂心1分,羚羊角屑1分,麻黃1分(去根節),羌活1分,芎?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中風,口?斜僻,手足不遂,風入于臟,或語不得,心神昏悶。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更煎1-2沸,分溫2服,如人行10里再服。衣蓋令汗出為效。
    【摘錄】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二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膚),干姜半兩(炮裂,銼),肉掛1兩(去皺皮),羌活1兩,細辛1兩,當歸1兩,干蝎半兩(微炒)。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破傷風,傷刀中箭,筋脈拘急,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二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沙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1兩,川升麻1兩,木通1兩(銼),羌活1兩,秦艽1兩半(去苗),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兩(炙微赤,銼),茯神1兩,龍齒1兩,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熱毒風,痰壅頭目暈悶,心神不寧。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下生地黃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二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薏苡仁1兩,羌活3分,細辛半兩,當歸3分,仙靈脾1兩,芎?3分,肉桂3分(去皺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牛膝1兩(去苗),骨碎補1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風身體疼痛,轉側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8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二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1兩(銼,微炒),羌活半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赤箭半兩,白術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細辛半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前胡1兩(去蘆頭),白芷半兩,莽草3分,麻黃1兩(去根節),山茱萸半兩,丹參3分,人參3分(去蘆頭)。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偏風頑痹,心神冒悶,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二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白術3分,芎?3分,白芷3分,牛膝3分(去苗),狗脊3分,萆粟3分(銼),薏苡仁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側子1兩(地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羌活3分,麻黃3分(去根節),石膏2分,桂心3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偏風。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忌生冷,油膩,豬、雞、犬肉。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一
       
    《圣惠》卷二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川升麻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蔓荊子1兩,石膏1兩,葛根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風頭痛掣動。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加淡竹瀝半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
       
    《圣惠》卷二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半兩(去蘆頭),茯神1兩,羚羊角屑半兩,芎?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細辛半兩,桂心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天麻3分,山茱萸3分,龍齒1兩,甘菊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風虛恍惚,多痰暈悶,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忌羊肉、飴糖。
    【摘錄】 《圣惠》卷二十
       
    《普濟方》卷五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兩,荊芥穗3兩,吳白芷3兩,白茯苓3兩,蔓荊子3兩,威靈仙3兩,何首烏3兩,川芎3兩,苦參半斤,白牽牛半斤。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風毒,頭面生瘡。
    【用法用量】 每用藥末3兩,好漿水3升,煎5-7沸,去滓,洗面,每日早晚2次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二
       
    《傷寒大白》卷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桔梗、厚樸、甘草、石膏、干葛。
    【功能主治】 肺胃風熱,上沖頭痛。
    【用法用量】
    兼少陽者,加柴胡、川芎、薄荷、荊芥。
    【各家論述】 防風散風,石膏清熱,與桔梗同用,清肺也;與干葛同用,清胃也;厚樸、甘草和胃氣以升降浮沉也。
    【摘錄】 《傷寒大白》卷一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五加皮2兩,薏苡仁2兩,羌活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酸棗仁1兩(微炒),芎?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羚羊角屑1兩,當歸1兩(銼,微炒),枳實3兩(麩炒微黃),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腳氣,腫滿疼痛,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方出《千金》卷五,名見《圣惠》卷八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半,柏子仁1兩,白及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囟開不合。
    【用法用量】 以乳和敷囟上,每日1次。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五,名見《圣惠》卷八十二
       
    《得效》卷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羌活1兩(去蘆),薄荷1兩(去粗梗),當歸1兩(去尾),大黃1兩,梔子1兩(去須),川芎1兩,蟬退20個(去足白),粉草5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積熱上沖,頭熱如火,痛入頂中。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燈心20莖,苦竹葉10片煎,食后服。
    【摘錄】 《得效》卷十
       
    《得效》卷十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鶴虱各等分。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牙疼。
    【用法用量】 濃煎,嚼漱。
    【摘錄】 《得效》卷十七
       
    《得效》卷十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蘆)1兩,羌活5錢,黃藥子5錢,白藥子5錢(蜜炙),僵蠶5錢(炒),硼砂5錢,大黃5錢(紙裹,煨令香熟),荊芥5錢,細辛5錢,川芎5錢,紅內消5錢,郁金5錢,山豆根5錢,甘草5錢,牙消3錢,薄荷葉半斤。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研薄荷汁同蜜少許調藥。虛者少用,實者多用。
    【摘錄】 《得效》卷十七
       
    《眼科龍木論》卷一:防風散
    【別名】 圓翳防風散
    【處方】 茺蔚子2兩,防風2兩,桔梗2兩,五味子2兩,知母2兩,黑參1兩,川大黃1兩,細辛1兩,芒消1兩,車前子1兩,黃芩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泄其熱邪。主圓翳內障。腦脂流下,肝風上沖,玉翳青白,瞳仁端正,陽看則小,陰看則大。
    【用法用量】 圓翳防風散(《金鑒》卷七十七)。
    【摘錄】 《眼科龍木論》卷一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天南星半兩(炮裂),天麻半兩,白僵蠶半兩(微炒),麻黃3分(去根節),桂心半兩,芎?半兩,烏蛇肉半兩(酒拌炒令黃),桑螵蛸半兩(微炒),麝香1分(研入),朱砂1分(細研入)。
    【制法】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
    【功能主治】 婦人中風,言語謇澀,肢節疼痛,皮膚不仁,口面?戾。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七十八: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葛根1兩(銼),芎?1兩,生干地黃1兩,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3分(炙微赤,銼),桂心3分,獨活2兩,漢防己3分,蔓荊子3分,藁本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產后中風,如角弓,時時反張,口噤。
    【用法用量】 防風湯(《女科百問》卷下)。
    【摘錄】 《圣惠》卷七十八
       
    《圣惠》卷二十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細辛1兩,赤茯苓1兩,柏子仁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桂心1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赤芍藥1兩,山茱萸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酸棗仁2兩(微炒),鱉甲2兩(涂酥炙令黃,去裙役)。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肝臟風勞,兩脅虛滿,筋脈拘急,不得喘息,四肢煩疼,頭目不利,體多青色。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二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1兩,黃耆1兩(銼),五加皮1兩,牛膝1兩(去苗),丹參1兩,酸棗仁1兩(微炒),桂心1兩,赤茯苓1兩,麻黃1兩(去根節),檳榔3分,當歸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四肢不利,筋脈拘攣,發歇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忌生冷油膩、豬、雞、犬肉。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三
       
    《圣惠》卷二十三:防風散
    【別名】 澤瀉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澤瀉1兩,牡蠣1兩(燒為粉),蒼術1兩(銼,炒微黃),桂心3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風虛多汗,惡風寒顫。
    【用法用量】 澤瀉散(《圣濟總錄》卷十三)。
    【注意】 忌炙爆,熱面。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三
       
    《圣惠》卷六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白芷1兩,桔梗1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芎?1兩,當歸1兩(銼,微炒),黃耆1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赤小豆1合(炒熟),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托里內補。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黃耆湯調下,日3-4次。
    【摘錄】 《圣惠》卷六十一
       
    《圣惠》卷二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蘆頭),獨活1兩,牛膝1兩(去苗),茵芋1兩,芎?1兩,丹參1兩,赤芍藥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細辛1兩,澤漆1兩,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石膏1兩,桂心1兩,白茯苓1兩,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柔風,四肢軟弱,皮膚不仁,腳膝浮腫,行立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二
       
    《治疹全書》卷下:防風散
    【處方】 赤芍1兩,防風(去皮)5錢,麻黃(去根節,湯泡)5錢,薄荷5錢,炙草7錢5分,赤茯苓1兩,蒼術(米泔浸1宿,去粗皮,曬干,炒黃)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痘疹后,感冒風濕之氣,兩足兩膝疼痛浮腫,不能屈伸,遂成癱瘓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大兒5錢,加生姜2片,蔥頭3個。
    【摘錄】 《治疹全書》卷下
       
    《圣惠》卷三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山茱萸3分,羚羊角屑3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耆2分(銼),白茯苓1兩,羌活3分,黃芩半兩,當歸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半兩,薏苡仁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虛勞,肝氣乏弱,四肢不收,筋骨疼痛,目多昏暗。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 《圣惠》卷三十
       
    《圣惠》卷二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微炒),地龍2兩(微炒),漏蘆2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二十二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石膏2兩半,麻黃2分(去根節),細辛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漢防己3分,桂心半兩,芎?半兩,羌活半兩,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銼,炙微赤)。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中風,言語謇澀,四肢拘急,身體壯熱,頭疼目眩,心胸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八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半兩(去蘆頭),川升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羌活半兩,石膏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中風,卒口噤不開,昏沉,冥冥如醉。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茯苓1兩,遠志半兩(去心),細辛半兩,羚羊角屑3分,生干地黃3分,赤芍藥3分,沙參半兩(去蘆頭),白術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桂心半兩,獨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血風煩熱,心神驚悸,筋脈拘急,肢節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同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七十八: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亦茯苓1兩,獨活1兩,芎?1兩,人參1兩(去蘆頭),當歸1兩(銼,微炒),漢防己1兩,白鮮皮1兩(銼),白薇1兩,麻黃2兩(去根節),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后中風,口噤心悶,通身強直,腰背反偃,狀如風痙。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攪勻,拗開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七十八
       
    《圣惠》卷七十四: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葛根1兩,細辛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甘菊花半兩,漢防己半兩,羚羊角屑半兩,桂心半兩,秦艽半兩(去蘆頭),茯神半兩,桑寄生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妊娠中風卒倒,心神悶亂,口噤不能言,四肢急強。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加竹瀝半合,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七十: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柴胡1兩(去苗),延胡索1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碎,微炒),紅藍花3分,白術3分,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役),芎?3分,赤芍藥3分,琥珀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牛膝半兩(去苗)。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血風勞氣,經絡不通,腹脅妨悶,發歇寒熱,四肢拘急疼痛,頭目不利,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別名】 防風茯神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茯神1兩,獨活1兩,遠志1兩(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龍齒1兩,秦芎半兩,菖蒲1兩,石膏1兩,牡蠣1兩,禹余糧半兩,蛇蛻皮1尺(燒灰),桂心半兩,甘草2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風邪癲狂,或啼泣不止,或歌笑無度,或心神恐懼,或言語失常。
    【用法用量】 防風茯神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六十九: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葛根1兩(銼),黃芩1兩,茵芋1兩,白術1兩,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漢防已半兩,石膏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卒中風,口噤不能語,四肢急掣,偏攣。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拗開口溫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二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麻黃3分(去根節),茯神1兩,芎?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石膏2兩,虎掌半兩(湯浸洗7遍,生姜汁拌炒令黃),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頭風,目眩眼旋欲倒,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加淡竹瀝、荊瀝各半合,更煎2-3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二
       
    《圣濟總錄》卷五: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3分,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3分,芎?半兩,防已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并雙仁,炒)半兩,甘草(炙)半兩,羚羊角(鎊)1兩,石膏(碎)3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初得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服荊瀝湯后,覺四體有異。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更入竹瀝、葛汁各少許,再煎3-5沸,溫服,日2夜1。覺減損,更服后防己竹瀝湯。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
       
    《直指》卷九:防風散
    【處方】 川芎1分,人參半分,防風2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盜汗。
    【用法用量】 每服1錢,臨臥米飲調下。
    【摘錄】 《直指》卷九
       
    《千金》卷十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5兩,桂心2兩,天雄2兩,細辛2兩,朱砂2兩,干姜2兩,人參2兩,烏頭2兩,附子2兩,莽草2兩,茯苓2兩,當歸2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風眩淚出,乃風毒外擾,所以眉間如蟲行狀。故用三建湯之天雄、烏、附佐莽草、辛、防以搜風毒,參。等、干姜兼當歸、桂心以溫血氣,丹砂一味安鎮心神,不使毒邪于犯君主也。
    【摘錄】 《千金》卷十三
       
    《圣濟總錄》卷一二四: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叉),人參3分,白術3分,獨活3分(去蘆頭),草豆蔻(去皮)3分,天麻1兩,芎?1兩,白芷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細辛半兩(去苗葉),高良姜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甘草(炙)半兩,京三棱(炮,銼)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咽喉中如有物,妨悶噎塞,胸膈痰滯。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溫酒調下,棗湯亦得,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醫鈔類編》卷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荊芥、黃芩、石膏、梔仁、薄荷、赤芍、連翹、生地黃、甘草。
    【功能主治】 眼泡內生毒如菌。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醫鈔類編》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十三: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去叉)1兩1分,澤瀉3分,牡蠣3分(煅赤),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風虛多汗惡風。
    【用法用量】 防風湯(《本事》卷六)。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三
       
    《博濟》卷三:防風散
    【別名】 菊花防風散
    【處方】 菊花3分,防風3分,甘草3分,威靈仙3分,黃連3分,牛蒡子3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風毒眼,暴赤眼。
    【用法用量】 菊花防風散(《圣濟總錄》卷一○四)。
    【摘錄】 《博濟》卷三
       
    《朱氏集驗方》卷十:防風散
    【處方】 北防風1兩(炒),川當歸1兩(炒),赤芍藥1兩(炒),牛蒡子1兩(炒),荊芥穗1兩2錢,蟬殼7錢半(去土),生地黃半兩,香白芷半兩,甘草半兩,白附子半兩,白僵蠶半兩(去絲),何首烏半兩,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焙干)半兩,紫參7錢半。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婦人經脈不勻,氣血壅滯,肺有風熱,遂令遍身癮疹,紅紫成片,肌肉頑痹,皮膚粗澀,或時瘙癢。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錢,加至4-5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以蜜湯調下,終不若酒之有功。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
       
    《普濟方》卷一一三引《醫方集成》: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藁本半兩,羌活半兩,地骨皮半兩,荊芥穗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破傷瘡瘍風邪,或身體疼痛,風邪攻注攣急,及皮膚瘙癢,麻木不仁,頭昏悶,牙關緊,欲成破傷風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酒調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一一三引《醫方集成》
       
    《圣濟總錄》卷一二八: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1兩半,牽牛子(炒令香)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乳癰。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用沸湯調下。取微利為度,未利再服,漸減服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醫方類聚》卷二十引《神巧萬全方》):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麻黃3分,芍藥3分,防己1兩,桂心1兩,黃芩1兩,白術1兩,附子1兩(炮),羚羊角屑1兩,甘草半兩,人參半兩,芎?半兩,獨活半兩,升麻半兩,石膏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卒暴風,口面僻斜,半身不遂,語不轉,服竹瀝湯方藥不除者。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1大盞半,加竹瀝2合,生姜1分,同煎9分盞,去滓服。
    【摘錄】 《醫方類聚》卷二十引《神巧萬全方》)
       
    《普濟方》卷一○五引《指南方》: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1兩,羌活半兩,甘草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賊風口?。
    【用法用量】 防風湯(《婦人良方》卷三)。
    【摘錄】 《普濟方》卷一○五引《指南方》
       
      《圣惠》卷八十九:防風散
      【別名】 防風湯
    【處方】 防風1分(去蘆頭),羚羊角屑1分,黃芩1分,人參1分(去蘆頭),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1分,半夏半分(湯浸7遍去滑)。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脾肺風熱,膈上多涎,心神昏悶,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 防風湯(《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摘錄】 《圣惠》卷八十九
       
    《圣濟總錄》卷十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叉),芎?3分,山芋3分,人參3分,白術3分,遠志3分(去心),獨活3分(去蘆頭),桂3分(去粗皮),茯神(去木)3分,莽草半兩(去根,酒灑,焙),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風頭眩,旋運欲倒。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匕至2錢匕,食前浸菊花酒調下,日再夜1。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六
       
    《圣惠》卷二十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蘆頭),天麻1兩,海桐皮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沉香1兩,桂心3分,芎?3分,白術3分,白茯苓3分,山茱萸3分,熟干地黃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勞,體虛食少,羸瘦,筋脈不利,手足多疼。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七
       
    《圣濟總錄》卷一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3分(去叉),羌活3分(去蘆頭),槐白皮3分,黃芩3分(去黑心),地骨皮3分,當歸(切,焙)3分,升麻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疳宣露,膿汁臭氣。
    【用法用量】 每用3錢匕,水1盞,加鹽少許,煎3-5沸,熱漱冷吐,以愈為度。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
       
    《圣濟總錄》卷五十二: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叉),黃耆1兩(銼),旋覆花1兩,枳殼1兩(去瓤,麩炒),羌活1兩(去蘆頭),獨活1兩(去蘆頭),枇杷葉1兩(炙,去毛),蒺藜子(炒,去角)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腎臟風上攻下注,頭面腫癢,足膝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晚食前溫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二
       
    《圣濟總錄》卷一○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2兩,菊花4兩,蒺藜子1兩(炒,去角),惡實1兩(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肝風,目睛不正,視物偏斜。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食后以熟水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
       
    《圣濟總錄》卷一一八: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1兩,龍膽1兩,生地黃(切,焙)2兩,沉香(銼)半兩,升麻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每用2錢匕,加鹽少許,沸湯調勻,揩齒含咽便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一八
       
    《圣惠》卷二十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半(去蘆頭),獨活1兩半,白茯苓1兩半,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五加皮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桂心1兩,芎?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肉極。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二十六
       
    《圣濟總錄》卷一二三: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1兩,白附子3分,地骨皮半兩,真麝香(研)3分,丹砂1分(研),膩粉1分(研),白術1分,馬牙消1分(研),桂(去粗皮)1分,赤茯苓(去黑皮)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喉癰,及咽喉垂倒。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溫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圣濟總錄》卷五: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2兩,天麻3兩,白僵蠶(炒)2兩,白附子(炮裂)2兩,烏蛇(酒炙,用肉)2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2兩,羌活(去蘆頭)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3遍)2兩,獨活(去蘆頭)1兩,蟬殼(微炙)1兩半,白蒺藜(炒)1兩半,芎?1兩,蔓荊實(揉去白皮)1兩半,犀角(鎊)1兩,羚羊角(鎊)1兩,當歸(切,焙)1兩,檳榔(煨,銼)1兩,大麻仁1兩,郁李仁(湯浸,退皮并雙仁,炒)1兩,木香1兩,牛黃(研)半兩。
    【制法】 上先將二十二味為散,次入牛黃同拌勻。每服2錢匕,食后溫酒調下,日二夜一。如要丸,入麝香半兩與末同研,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中風,項背強直,胸滿短氣,身如蟲行,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溫酒調下,日3次。
    春時即去木香,用大黃1兩半,銼如生栗,醋炒令紫色。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
       
    《圣濟總錄》卷十一:防風散
    【處方】 防風2兩(去叉),杏仁2兩(去皮尖雙仁,炒黃色),白僵蠶(炒)2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毒。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空心蜜酒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一
       
    《幼科直言》卷五:防風散
    【處方】 白術(炒)、白芍(炒)、紅花、金銀花、防風、荊芥、苡仁、白茯苓、連翹、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小兒中濕生風,滿身作癢,瘡疥遍身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圣濟總錄》卷十七:防風散
    【處方】 防風1兩(去叉),芎?1兩,荊芥穗1兩,黃耆1兩(銼),蒺藜子(炒)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惡實半兩(炒),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頭面風,皮膚瘙癢,或生瘡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后沸湯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七
       
    《得效》卷七:防風散
    【處方】 羌活、荊芥、防風、枳殼、僵蠶(炒去絲)、薄荷各等分。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溫服。
    【注意】 忌再吃熱物。
    【摘錄】 《得效》卷七
       
    《圣濟總錄》卷一一六:防風散
    【處方】 防風(去叉)1兩半,黃芩1兩(去黑心),人參1兩,甘草1兩(炙,銼),芎?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腦熱鼻淵,下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后沸湯調下,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防風的副作用及禁忌編輯本段回目錄

      體虛風動發痙者慎服,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

      2.《唐本草》:畏萆粟。

      3.《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于風寒,溏泄不因于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防風的食用方法編輯本段回目錄

      防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防風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防風,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防風。

      羌活防風茶

      功效:祛風勝濕,治外感風寒濕邪。

      材料:羌活5g、防風3g、蒼術3g、川芎3g、白芷3g、綠茶5g。

      用法:用500ml水煎煮羌活、防風、蒼術、川芎、白芷至水沸后,沖泡綠茶10分鐘后飲用。也可直接沖泡。

      來源:傳統藥茶方。

     

      解毒防風湯
      功效:治痘痂落后,熱毒未盡,而瘡瘢復起成凸者。

      材料:金銀花5錢,甘草1錢,木通1錢,防風1錢,荊芥1錢,連翹1錢,牛蒡子1錢。

      用法:同紫草煎湯服。外用蜆子水摩之。

      來源:《痘麻紺珠》卷十七。

     

      防風枳實湯

      功效:治風頭眩欲倒,眼旋屋轉,頭腦痛。

      材料:防風3兩,枳實3兩(炙),茯神4兩,麻黃4兩(去節),細辛2兩,芎 3兩,前胡4兩,生姜4兩,半夏4兩(洗),杏仁3兩,竹瀝3升。

      做法:上切。

      來源:防風湯(《千金》卷十三)、防風枳實散(《普濟方》卷四十七)。 

     

      防風祛濕粥
      材料:防風20克,防己15克,粳米100克、薏米50克

      制作:防風、防己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薏米熬粥,分次食用。

      功能:用于風濕較盛、關節疼痛呈游走性、疼痛較劇的患者。

      白術防風湯

      功效:若服“羌活防風湯”有自汗者。

      材料:白術(四錢) 防風(八錢) 黃蓍(四錢)  

      用法:上分二貼,每貼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后服! 

      來源: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防風薏米煎

      功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材料:薏米30克,防風10克。

      做法:薏米洗凈,與防風共煎,取藥汁約2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1次服完,連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人參防風茶

      材料:人參、川芎各3克,茉莉花茶包1個,防風5克。

      做法:

     。1)將所有茶材放入杯中,沖入適量熱開水。

     。2)靜置10分鐘后即可飲用。

     

    竹葉防風湯

      功效:治婦人產后傷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

      材料:淡竹葉(半把) 防風人參桂枝 苦梗 甘草(各半兩) 葛根(一兩半)

      做法: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使汗出。頸項強,用附子炮去皮臍,銼如豆大,抄一錢同煎。嘔者,加半夏煎服。

    防風的圖片編輯本段回目錄

          
      

    防風防風

      

    防風防風



    防風防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詞條

    上一篇獨活 下一篇防己

    聲明:中藥一號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體治療及選購請咨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中藥一號網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詞條信息

    admin
    admin
    超級管理員
    最近編輯者 發短消息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