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蒲公英茶
「拼音」Pú Gōng Yīng Cha
「英文名」HERBA TARAXACI
「拉丁學名」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別名」黃花地丁茶、婆婆丁茶等。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堿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屬數種植物的干燥全草。
「采收加工」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采挖,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長,單一或分枝。葉根生,排成蓮座狀;葉片矩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成葉柄狀,邊緣淺裂或作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綠色,或在邊緣帶淡紫色斑,被白色絲狀毛;ㄇo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直徑2.5~3.5厘米,全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鐘狀,總苞片多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有角狀突起,內層線狀披針形,先端呈爪狀;花冠黃色,長1.5~1.8厘米;寬2~2.5毫米,先端平截,5齒裂;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合生成筒狀,包于花柱外,花絲分離,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寬約1.5毫米,外具縱棱,有多數刺狀突起,頂端具喙,著生白色冠毛;ㄆ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長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間。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全國大部地區有產。
「性狀」本品呈皺縮卷曲的團塊。根呈圓錐形,多彎曲,長3~7cm;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綠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ㄇo1至數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內面一層較長,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膽堿、菊糖和果膠等。
同屬植物藥用蒲公英的根中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賽醇、ψ-葡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β-香樹脂醇、豆甾醇、β-谷甾醇、膽堿、有機酸、果糖、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樹脂、橡膠等。葉含葉黃素、蝴蝶梅黃素、葉綠醌、維生素C_50~70毫克/100克和維生素D_5~9毫克/100克;ㄖ泻浇疖嚩、葉黃素和毛莨黃素;ǚ壑泻-谷甾醇、5z-豆甾-7-烯-3β-醇、葉酸和維生素C。綠色花萼中含葉綠醌;ㄇo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樹脂醇。又本品含考邁斯托醇、核黃素1.43微克/克和胡蘿卜素7.7~8.8毫克%。
「營養價值」 100克新鮮蒲公英的營養成分如下:水分83克,蛋白質4.8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5克,膳食纖維2.1克,灰分3.1克,胡蘿卜素7.35毫克,維生素B1含量0.035毫克,維生素B2含量0.388毫克,維生素C含量47.1毫克,尼克酸1.88毫克,鈣216毫克,鎂93毫克,鐵10.2毫克。
「食用方法」蒲公英的葉子可以泡水喝,可以焯水之后涼拌,也可以用蒲公英的葉子炒肉,葉子的吃法是比較多的,可以直接當成日常中的蔬菜那樣食用,但是不宜經常食用或者一次食用過多。
在炒蒲公英或者涼拌蒲公英的時候,可以把葉子和根部一起烹飪,不用額外分開,就是要注意根部一定要清洗干凈,還有就是在吃蒲公英的時候,如果覺得蒲公英的味道比較苦的話,可以先把蒲公英用沸水焯一下之后再食用,這樣可以適當的減少蒲公英的苦味,但是蒲公英本身是不宜一次性食用過多,也不宜長期食用。
「注意禁忌」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性味」苦、甘,寒。
「歸經」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于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摘錄《國內藥典》
2.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摘錄《中藥大辭典》
3.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主乳癰;肺癰;腸癰;痄腮;疔毒瘡腫;目赤腫痛;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火;腸炎;痢疾;肝炎;膽嚇炎;尿路感染;蛇蟲咬傷。摘錄《中華本草》
「復方」
1.治乳癰:蒲公英(洗凈細銼),忍冬藤同煎濃湯,入少酒佐之,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義補遺》)
2.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兩,香附一兩。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3.治產后不自乳兒,蓄積乳汁,結作癰:蒲公英搗敷腫上,日三、四度易之。(《梅師集驗方》)
4.治瘰疬結核,痰核繞項而生:蒲公英三錢,香附一錢,羊蹄根一錢五分,山茨菇一錢,大薊獨根二錢,虎掌草二錢,小一枝箭二錢,小九古牛一錢。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5.治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別更搗汁,和酒煎服,取汗。(《綱目》)
6.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金銀花。將兩藥分別水煎,制成兩種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選編五官》)
7.治急性化膿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漢藥、甘草,煎服。(《中醫雜志》(11):31,1965)
8.治多年惡瘡及蛇螫腫毒:蒲公英搗爛,貼。(《救急方》)
9.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錢,茵陳蒿四錢,柴胡、生山梔、郁金、茯苓各三錢。煎服;蛴酶筛、天名精各一兩,煎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10.治膽囊炎:蒲公英一兩。煎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11.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一日三次,生姜湯送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12.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脹痛:蒲公英一兩(研細粉),橘皮六錢(研細粉),砂仁三錢(研細粉);旌瞎惭,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數回,食后開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婦人經行后,肝經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2.《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劑,能補肝腎!洞艘徽Z,則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腎矣,不然,安能涼血、烏須發,以合于沖任之血臟乎即是思之,則東垣所謂腎經必用者,尤當推而廣之,不當止以前所主治盡之也。"
3.《本草新編》:"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瀉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湯以瀉胃火,乃一時之權宜,而不可恃之為經久也。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一兩,少亦五、六錢,始可散邪輔正耳;騿,蒲公英瀉火,止瀉陽明之火,不識各經之火,亦可盡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無過陽明之焰,陽明之火降,而各經余火無不盡消。蒲公英雖非各經之藥,而各經之火,見蒲公英而盡伏,即謂蒲公英能消各經之火,亦無不可也。""或問,蒲公英與金銀花,同是消癰化瘍之物,二物畢竟孰勝夫蒲公英止入陽明、太陰二經,而金銀花則無經不入,蒲公英不可與金銀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銀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4.《醫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療療毒乳癰,皆瀉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齒牙,去陽明熱也。人言一莖兩花,高尺許,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搗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見皆一莖一花,亦鮮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則有可得效之理也。"
5.《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巖為首重焉。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巖,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外敷散腫臻效,內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白芷等藥同治。"
6.《本草正義》:"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癤,紅腫堅塊,尤為捷效。鮮者搗汁溫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注射液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及卡他球菌也有一定殺菌作用。本品醇提液1 :400能抑制結核菌,但煎劑1 :100無效。其1 :80的水煎劑能延緩 ECHO11病毒細胞病變,醇提物(31mg/kg)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對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對幽門彎曲桿菌有良好的殺滅作用。
2.通乳:本品葉有疏通乳脈管之阻塞,促進泌乳的作用。
3.抗腫瘤作用:藥用蒲公英中提取的多糖(Tof一CFr),以40、2、600mg/kg ip 給于接種MM46腫瘤細胞的C3H小鼠,前期給藥未見作用,但11-20d和2-20d的后期隔日給藥則有效。對腫瘤細胞的遲延型過敏反應(T一DHR),在ddy一Ehrlich(同種腫瘤)系和C3H一MM46(同系腫瘤)系中,Tof一CFr后期給藥其足跖反應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上升。在ADMC系中,Tof一CFr與已知能活化巨噬細胞的糖原相比,具有更強的激活能力。
4.利膽作用:國外研究,本品有利膽作用,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癥有效。此外本品尚有利尿健胃,輕瀉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