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808o8"></menu>
  • <menu id="808o8"><strong id="808o8"></strong></menu>
    <menu id="808o8"><tt id="808o8"></tt></menu><center id="808o8"></center>
  • <xmp id="808o8">
    中藥一號網 >>所屬分類 >> 果實類中藥材    補益類中藥材   

    粟米

    編輯詞條
    粟米粟米


    目錄

    粟米介紹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文學名」粟米

      「拼音」Sù Mǐ

      「英文名」Millet

      「拉丁學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

      「別名」小米、白粱粟、粢米、粟谷、硬粟、秈粟、谷子、寒粟、黃粟、稞子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種仁。粟米是谷類作物“粟”脫殼制成的,因其粒小,故得名小米。其儲存陳久者名陳粟米、粢。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稈直立,粗壯。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25~60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長,基部近圓形,下面較禿凈,上面粗糙;葉鞘無毛,鞘口處有柔毛;葉舌長1.5~5毫米,具纖毛。頂生圓錐花序穗狀,通常下垂,長約20~30厘米,徑2~5厘米,穗軸密被細毛;小穗橢圓形,長約3毫米,基部有剛毛1~3條,剛毛通常褐色或淺紫色,稀有綠色,其長約小穗的2~3倍;第一卵形,長約為小穗的1/3,3脈;第二穎橢圓形,與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長,5~7脈;不孕小花的外稃橢圓形,結實小花的外稃平凸狀橢圓形,長2.5毫米,3脈,表面有皺紋,邊緣內卷,包著內稃。谷粒與第一外稃等長,卵狀或圓球狀,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后與其他小穗部分脫離;ㄆ谙、秋季。

      「生境分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呈類圓球形,直徑約2mm,上端稍鈍圓,下端稍尖。表面紅黃色粗糙,有4條明顯突起的縱棱。質堅,斷面白色粉性。味微甘。

      「營養成分」每100克粟米含蛋白質8.9克,脂肪3,0克,碳水化合物77.7克,維生素E1.62毫克,以及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淀粉、糖類、鈣、磷、鐵和煙酸等成分。蛋白質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營養價值」粟米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錳、鋅等微量元素。粟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補脾胃。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小米對抗瀉肚子、嘔吐、消化不良及糖尿者都有幫助。粟米也能解除口臭,減少口中的細菌滋生,還能治腳氣病,神經炎和癩皮病,失眠、頭疼、精神倦怠、皮膚“出油”、頭皮屑增多等癥狀。

      粟米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為大米的4倍,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大便的排泄。

      粟米熬粥不僅好吃,而且營養豐富、全面,確實是上好的營養食品。小米可和豆類一起煮粥,將小米、紫米、玉米糙、紅豆、綠豆、花生豆、紅棗一起煮熟至黏稠狀即可。

      「化學成分」脫殼種子和帶殼種子的干品分別含脂肪1.41、1.68%,總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還原糖2.03、1.98%。另有謂種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體脂肪酸15.05%,液體脂肪酸70.03%。蛋白質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類。種子蛋白質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鮮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蘿卜素、葉黃素。莖含白瑞香甙類,有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事項」《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貯藏」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蟲蛀。

    功效與作用編輯本段回目錄

      「性味」甘咸,涼。陳粟米:苦,寒。

      1.《別錄》:"味咸,微寒,無毒。陳粟米:味苦。"

      2.《本草衍義》:"陳粟米:性冷。"

      3.《綱目》:"咸淡。"

      4.《本草備要》:"甘咸,微寒。"

      5.《陸川本草》:"甘,平。"

      「歸經」腎;脾;胃經

      1.《本草求真》:"專入腎,兼入脾、胃。"

      2.《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少陰經。"

      「功能主治

      1.和中,益腎,除熱,解毒。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陳粟米:止痢,解煩悶。摘錄《中藥大辭典》

      2.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燙火傷。摘錄《中華本草》

      3.《別錄》:"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4.陶弘景:"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

      5.孟詵:"陳粟米:止痢。"

      6.《本草拾遺》:"粟米粉解諸毒,水攪服之;亦主熱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7.《日用本草》:"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陳者更良。"

      8.《滇南本草》:"主滋陰,養腎氣,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兒肝蟲,或霍亂吐瀉,肚疼痢疾,水瀉不止。"

      9.《綱目》:"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復方

      1.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食醫心鏡》)

      2.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心鏡》)

      3.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4.治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涂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敷之。(《崔氏纂要方》)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白端香甙的作用參見瑞香花條。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藥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1∶2000抑制綠膿桿菌,但對枯草桿菌無效。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粟,陳者難化!堆芰x》云,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所謂補腎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綱目》: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腳胃之病宜食之。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韓《醫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隨息居飲食譜》:粟米功用與二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

      4.《醫學入門》:粟,即今之小米。山東最多。五谷中最硬,謂之硬粟,得漿水即易化。無毒。

      5.《別錄》: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

      6. 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

      8. 孟詵:陳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遺》:粟米粉解諸毒,水攪服之;亦主熱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陳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陰,養腎氣,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兒肝蟲,或霍亂吐瀉,肚疼痢疾,水瀉不止。

      12.《綱目》: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食用方法

      小米的吃法有三:一是熬粥,二是煮飯,三是磨成小米面蒸著吃。這三種吃法,各有各的滋味,但以煮粥吃最好,可以與各種粗糧搭配,做成不同風味的粥,有著很好的營養和藥用功效。小米熬粥一直有“黃金粥”之美稱。小米熬粥不僅好吃,而且營養豐富、全面,具有補腎氣、益腰膝的功效,確實是上好的營養食品。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小米粥中的米油,粥的最上層浮有一層細膩的黏稠物,這就是粥油,具有保護胃黏膜、補益脾胃的功效,最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食用。滋補力非常好,相當于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藥材滋補功效。小米的功效多,在冬季食用尤其好。

    粟米圖片編輯本段回目錄


    粟米粟米

    粟米粟米


    附件列表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詞條

    上一篇八角金盤 下一篇橘絡圖片

    聲明:中藥一號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體治療及選購請咨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中藥一號網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詞條信息

    admin
    admin
    超級管理員
    最近編輯者 發短消息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