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枇杷葉
「拼音」Pí Pá Yè
「英文名」Loquat Leaf
「拉丁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
「別名」盧橘、巴葉、蘆桔葉等。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原形態」枇杷,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鉆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ㄆ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常栽種于村邊、平地或坡邊。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飲片性狀:枇杷葉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背面無絨毛,革質而脆。無臭,味微苦。
「化學成分」葉含揮發油,主成分為橙花叔醇和金合歡醇,還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α-衣蘭烯、α和β金合歡烯、樟腦、橙花醇、máng牛兒醇、α-畢澄茄醇、欖香醇、順-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還含苦杏仁甙、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維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
「炮制」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
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枇杷葉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6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鮮者0.5~1兩);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貯藏」貯藏置干燥處。
「性味」苦,微寒。
1.《別錄》:"味苦,平,無毒。"
2.《藥性論》:"味甘。"
3.《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歸經」歸肺、胃經。
1.《滇南本草》:"入肺。"
2.《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3.《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1.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摘錄《國內藥典》
2.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摘錄《中藥大辭典》
3.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摘錄《中華本草》
4.《別錄》:"主卒噦不止,下氣。"
5.《食療本草》:"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6.《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7.《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8.《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9.《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復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母一錢五分,叭旦杏仁二錢,廣陳皮二錢。共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后夜臥,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3.治聲音嘶。乎r枇杷葉一兩,淡竹葉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噦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5.治噦逆不止,飲食不入:枇杷葉(拭去毛,炙)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五兩,甘草三兩(炙,銼)。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一棗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枇杷葉湯)
6.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一分。上藥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涂一字,令兒咂便止。(《圣惠方》枇杷葉散)
7.治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錢,日二。(《圣惠方》)
8.治肺風鼻赤酒齄:枇杷葉,去毛,焙干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本事方》)
9.治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摘元方》)
「藥理作用」葉提取物無抗菌作用,還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之生長。
所含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氫氰酸,后者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故有平喘鎮咳作用。
枇杷葉的乙醚冷浸提取物局部應用對角叉菜膠性浮腫有強大抑制作用,抑制率達52%(角叉菜膠注射后2h),其活性成分經分離已證明為熊果酸和2a-羥基-亞油酸甲酯,后者與馬斯里酸的甲酯化物相當。此外,枇杷葉的甲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葡萄糖甙和多羥基三萜烯甙可顯著降低遺傳性糖尿病小鼠的尿糖,并且后者還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枇杷葉3兩、茄梗5兩,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單糖漿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為一療程。治療167例,結果近期控制42例(25%),顯效60例(36%),好轉35例(20%),無效30例(18%)。據觀察,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型氣管炎較好,對哮喘則無效。治程中無毒性反應。另有用野批杷葉制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側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59例,顯效14例,好轉35例,無效10例。對喘息型患者有較好療效。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