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808o8"></menu>
  • <menu id="808o8"><strong id="808o8"></strong></menu>
    <menu id="808o8"><tt id="808o8"></tt></menu><center id="808o8"></center>
  • <xmp id="808o8">
    中藥一號網 >>所屬分類 >> 中藥圖片大全   

    石菖蒲圖片

    編輯詞條
    目錄

    石菖蒲圖片編輯本段回目錄

    石菖蒲石菖蒲

    石菖蒲介紹編輯本段回目錄

      「中文學名石菖蒲

      「拼音」Shí Chāng Pú

      「英文名」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拉丁學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別名」菖蒲葉、山菖蒲、水劍草、香菖蒲、藥菖蒲、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等。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直徑5~8毫米,外皮黃褐色。葉根生;劍狀線形,長30~50厘米,寬2~6毫米,罕達1厘米,先端漸尖,暗綠色,有光澤,葉脈平行,無中脈;ㄇo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葉狀,長7~20厘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無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狹圓柱形,柔弱,長5~12厘米,直徑2~4毫米;花兩性,淡黃綠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鈍;雄蕊6,稍長于花被,花藥黃色,花絲扁線形;子房長橢圓形。漿果肉質,倒卵形,長寬均約2毫米;ㄆ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生長于山澗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間。分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產四川、浙江、江蘇等地。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余。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化學成分」根莖和葉中均含揮發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細辛醚63.2~81.2%,細辛醚8.8~13.7%,其次為石竹烯、α-律草烯、石菖醚等。還含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炮制」揀去雜質,洗凈,稍浸泡,潤透,切片,曬干。

      《雷公炮炙論》:"采得菖蒲后,用銅刀刮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曬干,去桑條,銼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鮮者3~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秦艽、秦皮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2.《日華子本草》:"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3.《醫學入門》:"心勞、神耗者禁用。"

      「貯藏」貯藏置干燥處,防霉。

    石菖蒲石菖蒲

    功效與作用編輯本段回目錄

      「性味」辛、苦,溫。

      1.《本經》:"辛,溫。"

      2.《另口錄》:"無毒。"

      3.《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歸經」歸心、胃經。

      1.《綱目》:"手少陰、足厥陰。"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3.《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能主治

      1.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摘錄《國內藥典》

      2.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摘錄《中藥大辭典》

      3.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主熱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鳴;耳聾;脘腹脹痛;噤口;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疥癬。摘錄《中華本草》

      4.《本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5.《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

      6.《藥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7.《日華子本草》:"除風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8.王好古:"治心積伏粱。"

      9.《滇南本草》:"治九種胃氣,止疼痛。"

      10.《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11.《本草備要》:"補肝益心,去濕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風痹驚癇。"

      12.《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癰。"

      1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熱病神昏,精神病。"

      14.《廣西中草藥》:"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胸腹脹悶或疼痛。"

    石菖蒲石菖蒲

      「復方

      1.治癲癇:九節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公豬心以竹刀批開,砂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醫學正傳》)

      2.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節者),宣連、車前子、生地黃、苦參、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飯下。忌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普濟方》菖蒲丸)

      3.治痰迷心竅:石菖蒲、生姜。共搗汁灌下。(《梅氏驗方新編》)

      4.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時病論》)

      5.治好忘:遠志、人參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開心散)

      6.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7.治諸食積、氣積、血積、鼓脹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貓四兩(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黃色,揀去斑貓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兩人牽掣去盡貓毒屑了,卻將菖蒲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白湯送下。(《奇效良方》)

      8.治風冷痹,身體俱痛:菖蒲(銼)、生地黃(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兩,烏頭(炮裂,去皮臍,銼)二兩,生商陸根(去土,切)四兩,生姜(切薄片)八兩。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漬一宿,暴干,復納酒中,以酒盡為度,暴干,搗篩為細散。每服,空心溫酒調一錢匕,日再服。(《圣濟總錄》菖蒲散)

      9.治耳聾: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搗,篩,分作七丸,綿裹,臥即塞,夜易之。(《補缺肘后方》菖蒲根丸)

      10.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二兩,豬腎(去筋膜,細切)一對,蔥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豬腎、蔥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圣濟總錄》菖蒲羹)

      11.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錢。磨水頓服。(《江西草藥》)

      12.治噤口惡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兩,川黃連、甘草、五谷蟲各三錢.為末,蜜湯調送少許。(《本草匯言》)

      13.治霍亂吐瀉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白術,甘草(炙)各半兩。上五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十數沸,傾出,放溫頓服。(《圣濟總錄》菖蒲飲)

      14.治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服。(《婦人良方》)

      15.治小便一日一夜數十行:-菖蒲、黃連,二物等分。治篩,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16.治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若瘡干,搗末,以水調涂之。(《經驗方》)

      17.治跌打損傷:石菖蒲鮮根適量,甜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18.治喉痹腫痛:菖蒲根搗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圣濟總錄》)

      19.治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圣濟總錄》)

      20.治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民族用藥

      1.阿昌藥 受毛:根莖治神志不清,健忘多夢《德宏藥錄》。

      2.德昂藥 小菖蒲:根莖治濕疾蒙竅,神志不清,健忘多夢《德宏藥錄》。菖蒲柏:根莖治大便不通引起的胸悶,腹脹痛,胃潰瘍,胃炎引起的腹部扭痛《滇省志》。

      3.傣藥 沙木補帕,外三補:全草治皮膚瘙癢《滇藥錄》。含毫:根莖治水瀉,哮喘,脫肛,腹痛《傣醫藥》。

      4.景頗藥 外三捕:根莖治肚腹鼓脹,水腫《滇藥錄》。

      5.僳僳藥 卡匍墨及:根莖治感冒,腹脹《滇省志》。

      6.佤藥 山菖蒲:根莖治神志不清,健忘,多夢,耳聾,胸腹脹悶,胃脘疼痛;外治癰癤《中佤藥》。

      7.藏藥 西斗尕保:根莖用于瘴氣濕濁,痰熱昏厥,胸腹脹悶,下痢噤口《滇藥錄》、 《國內藏藥》。希豆朵寶:根莖治噤口痢,腹脹悶《滇省志》。秀斗嘎保:根莖治虛損,消瘦,癇癥《藏標》。

      8.蒙藥 哈日一熟達格,烏莫黑哲格索:根莖用于痰濁蒙蔽,昏厥舌強,胸腹脹悶,食欲不振《蒙藥》。

      9.彝藥 木吉:根莖治療慢性氣管炎,化膿性角膜炎,菌痢,腸炎《彝植藥》。施查蒲:全株治心口痛隔食,風濕關節炎《滇省志》。根莖治跌打損傷,氣滯血凝,風寒濕痹,氣閉耳聾,痰厥失語,胸脅煩悶,久咳久喘,腹脹氣痛《哀牢》。

      10.哈尼藥 魯罵古克:全株治心口痛隔食,風濕關節炎《滇省志》。

      11.苗藥 穩等拔:根莖用于痰濁蒙蔽,昏厥舌強,胸腹脹悶,食欲不振《湘藍考》。

      12.基諾藥 羅布布:根莖治療消化不良,胃脹。

      13.維藥 塔西伊根兒:根莖用于心悸煩悶,熱病神昏,健忘,半身不遂,小便不利,四肢濕痹,痢疾腹痛;外治瘡癤腫毒《維藥志》。

      14.土家藥 水蠟燭(shui ne zu):根莖治濕氣骨節痛,跌打損傷,腹痛,腹脹《土家藥》。

      「藥理作用」具有鎮靜、抗驚厥、改善記憶再現缺失、鎮咳祛痰、解痙、抗菌、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開竅、抗腫瘤等藥理作用。有毒,有一定的致癌、致突變作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詞條

    上一篇枇杷核 下一篇香薷圖片

    聲明:中藥一號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體治療及選購請咨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中藥一號網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詞條信息

    admin
    admin
    超級管理員
    最近編輯者 發短消息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