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與歸經:味苦、甘,平。歸肝、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止瀉。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酸痛,濕熱瀉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熬膏敷。
貯藏:置通風處。
1.《本經》: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皮膚赤,身熱。2.《藥性論》:治瘰疬鼠漏,寒熱時節來往。
3.《唐本草》:搗敷熱腫丹毒。
4.《日華子本草》:以鹽挪貼,消腫毒并風疹疥癬。
5.《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熱,眩暈,怕冷,肢體酸困,飲食無味,男婦童疳,虛勞發熱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為引。
6.《綱目》:研汁點暴赤眼。
7.《本草求原》:除熱毒,治白濁,浸疳瘡,理小腸氣。
8.《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利水和脾。治水瀉及赤白痢。
9.《陸川本草》:解毒,瀉火,利小便。治熱性病,頭痛,身熱,口渴,小便黃赤。
10.《四川中藥志》:祛風散寒。治肺熱咳嗽,消癭瘤,涂癰瘡腫毒,消食積飽脹。
11.《閩東本草》:治暑熱痧氣,腹痛腹脹。
12.《廣東中藥》Ⅱ:清暑熱,去濕熱。治肝腫大,肋膜炎,雙單喉蛾,防治麻疹,并解鉤吻中毒。
老鶴草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等癥,單用有效,水煎服或熬膏用;如配伍桂枝、當歸、紅花、白芍等藥,能增強活血通絡止痛等作用。
1.抗病毒作用
野老鶴草根的提取物含有類黃酮、兒茶素、單寧,能抑制多種病毒的復制(如流感、單純皰疹、牛痘、HIV-I)其中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最明顯。在體外可降低各種流感病毒菌株的感染性,也可以抑制體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長。
2、護肝作用
老鶴草能抑制肝臟線粒體和微粒體的脂質過氧化,降低血漿膽固醇及GOT/GPT水平,抑制由ADP和抗壞 血酸誘發的線粒體脂質過氧化作用。同時也抑制由ADP和NADPH誘發的微粒體脂質過氧化作用,從而保護肝臟的損傷。
3、抗菌作用
老鶴草提取物的滅菌水溶液在體外對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選方
第一方:老鶴草適量。用法:加水煎煮2 次,合并濾液,濃縮成100% 的煎液,備用。每次40 毫升,每天3~4 次,口服;蛉∩纤60~90 克,每天煎服1 次。主治: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阿米巴痢疾。
第二方:老鶴草適量。用法:烘干,研細末,米泔水調成糊,外涂患處,每日3~5 次。主治:小兒鵝口瘡。
第三方:老鶴草30 克,接骨木15 克,土牛膝15 克。用法:水煎,分2 次服。主治:腰扭傷。
第四方:鮮老鶴草、鮮犁頭草適量。用法:搗爛敷患處。主治:癰疽癤腫。
第五方:老鶴草根5 克,雞蛋1 個。用法:將老鶴草曬干,研細末,與雞蛋(去殼)調勻,蒸熟吃,每日1 次。主治:久咳不止。
第六方:老鶴草30一60 克。用法:取上藥(干品或鮮品均可),當茶沖服或水煎服。每天1 劑.服2~3 次.30~60 天為1 個療程。月經期可照常服藥。主治:乳腺增生。
第七方:老鶴草60 克。用法:水煎,分3 次服.每日1 劑。主治:心悸,失眠,頭暈。
第八方:老鶴草適量。用法:烘干,研細末,干撒傷處:或將鮮葉搗爛,外敷傷處。主治:刀傷出血。
第九方:老鶴草20 克.桑枝10 克,五加皮15 克,威靈仙9 克,蒼術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主治:風濕筋骨痛。
應用
1.(《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腰扭傷:老鶴草根30g,蘇木15g,煎湯,血余炭9g沖服,每日1劑,口服2次。方中老鶴草舒筋活絡,為君藥。
老鶴草
2.(《四川中藥志》)治筋骨癱瘓:老鶴草、筋骨草、舒筋草。燉肉服。方中老鶴草舒筋活絡,為君藥。
3.(《全國中草藥匯編》)治婦人經行受寒,月經不調,經行發熱,腹脹腰痛,不能受胎:五葉草15g,川芎、大戟、白芷各6g。水、酒各1盅,合煎,臨臥服,服后避風。方中老鶴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為君藥。
正所謂“是藥三分毒”,毒性作用的性質各藥不同,一般在過量使用或長期用藥時出現,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是藥物藥理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預知的。常見的毒性反應有: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表現為頭暈、耳鳴、聽力下降),心血管系統反應(如心律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