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是《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
太子參的功效:
【性味】甘苦,微溫。
、佟侗静菰傩隆罚"味甘,性溫,無毒。"
、凇讹嬈聟ⅰ罚"甘潤,微苦平。"
、邸吨兴幹尽罚"甘苦,微寒。"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補肺,健牌。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于脾虛體弱、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噪干咳。
、佟侗静輳男隆罚"大補元氣。"
、凇侗静菰傩隆罚"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邸讹嬈聟ⅰ罚"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堋督K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荨吨兴幹尽罚"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蕖蛾兾髦胁菟帯罚"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
太子參的作用:
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治自汗方(《陜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
太子參治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太子參治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太子參治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太子參治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太子參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太子參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太子參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參。
太子參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太子參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病后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神經衰弱(神經癥)、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糖尿。禾訁、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雞內金 10克,古瓦(打碎)150克(房上陳舊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時,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藥同煎。有較好療效。
盜汗(睡覺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參24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病后虛熱,津傷口干:太子參、生地黃、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
《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太子參藥理作用:
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
配麥冬,補肺并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配白術,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對于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 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發熱疾病的恢復期出現氣陰兩傷癥狀,如口干舌燥、煩躁、氣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參與生地、知母、麥冬、竹葉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臟極易受到溫燥邪氣的傷害,起病多出現發熱、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氣短、少痰等癥狀,可用太子參與沙參、麥冬、百合、貝母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藥同用。
禁忌: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太子參的食用禁忌:
太子參具有氣陰雙補的作用,用于治療少氣懶言、精神疲憊、稍有活動就汗出較多,面色較紅、夜間汗出較多,心煩、口干咽燥等癥狀。一般用量每天10-30g,大劑量用到60g即可。本品尚未見到明顯的副作用,但沒必要超過60g,避免浪費藥材。
太子參食療作用:
食用方法:
1、太子參煮鵪鶉:太子參30g,玉竹10g,鵪鶉2只。將三者洗凈,用水煮熟,加味精、食鹽調味。飲湯吃肉。
本方以太子參、鵪鶉補脾益氣,玉竹益胃養陰。用于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之癥。
2、太子沙參粥:太子參、北沙參、枇杷葉各10g,粳米120g。北沙參、枇杷葉煎水取汁,放入太子參、粳米煮成稀粥。以白糖調味吃。
本方以太子參、北沙參養陰潤燥,以枇杷葉清熱化痰、止咳。用于陰虛肺熱,咳嗽咽干。
3、太子參燜蹄膀
材料: 豬肘750克,太子參30克,冰糖60克,黃酒30克,醬油30克,大蔥15克,姜10克
做法:
1. 將太子參濃煎取汁200毫升;
2. 豬蹄洗凈后在大骨的兩側各劃一刀,使肉攤開;
3. 將蹄膀放入鍋內,加入太子參濃汁及適量清水、黃酒、醬油、冰糖、蔥、姜,用武火燒開;
4. 再用文火燜2小時,燜至蹄膀爛透;
5. 再用武火燒到湯汁如同粘膠即可出鍋裝盤。
功效:
1. 大補元氣,養血填精;
2. 適用于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花、產生缺乳,以及病后、產后、年老體弱所致之虛損病癥。
4、黨參熟地燉豆腐
用料:黨參,太子參,熟地,大棗各10g,蝦米10g,豆腐50g,香菇10g,鹽,味精適量。做法:把大棗去核,香菇發好切絲;將太子參,黨參,熟地,大棗加適量的水,小火煮半小時,去渣留汁;將豆腐切塊和蝦米,香菇放進鍋里,小火燉20分鐘,放進藥汁,放鹽,味精調味。
功效:補氣健脾、滋陰養血
5、太子參燉鵪鶉
做法:鵪鶉去毛和內臟,洗干凈入鍋備用。鍋上火,注入清湯,加入太子參,姜片,蔥段,鹽,醬油,料酒各適量的,燉至鵪鶉熟時,撒味精調味就可以。
功效:益氣補脾、和中健體
6、太子參奶
做法:燉盅內放15克太子參與適量的水,隔水煮沸,再以小火燉約25分鐘取汁。牛奶250g煮沸拌入參汁,加白糖攪拌均勻飲用。早晨和晚上各一回,每回50g。
功效:滋補氣血,比較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病人。
7、太子參百合瘦肉湯
用料:太子參100克,百合50克,羅漢果半個,瘦肉750克。
制法:瘦肉洗凈,切厚塊;太子參、百合、羅漢果洗凈。用料放入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滾后,改文火煲約2小時。
功效: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百合性甘、微寒,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羅漢果甘、酸,性涼,有清熱涼血、生津止咳、潤肺化痰等功效。故此湯具有益氣生津、潤肺止咳之功。適宜氣虛肺燥而見咳喘氣短、口干咽干、咳嗽者飲用。
8、太子參玉竹燉豬瘦肉
藥材稍浸泡,漂洗凈;豬瘦肉洗凈、切塊。如用白糖參代之則不加入生姜片,一起下燉盅,加入冷開水1000毫升(約4碗量),加蓋沸水燉約2個半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太子參或以白糖參代之配伍玉竹燉豬瘦肉,氣味清潤可口,有養陰潤肺、健脾生津的功效,是秋日常用的養生湯飲,尤其是白糖參更是小兒、女士和中老年人的食療佳品。
9、黃芪紅棗太子參湯
材料:黃芪15克、紅棗7枚、太子參10克。
做法:將黃芪、紅棗、太子參加適量水煮30分鐘,每晚臨睡前或清晨空腹時代茶給孩子喝。
功效提示:這款湯有補肺健脾的功效,適宜反復感冒的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