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豬苓,別名叫野豬糞等。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具有利水滲濕。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的功效。
豬苓的功效:
【炮制】 洗凈泥砂,潤軟切片,晾干。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凈,曬干用。"
【性味】 甘淡,平。
1.《本經》:"味甘,平。"
2.《藥性論》:"微熱。"
3.李杲:"淡甘,平。"
【歸經】 入脾、腎、膀胱經。
1.《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
2.《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
3.《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能主治】 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1.《本經》:"主痃瘧,利水道。"
2.《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3.《珍珠囊》:"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4.《醫學啟源》:"大燥除濕!吨髦蚊匾吩,去心懊?。"
5.《醫學入門》:"治中暑消渴。"
6.《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豬苓的作用:
1.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2.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3.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前服,渣再煎,發后服。(《方脈家寶》)
4.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濟總錄》豬苓丸)
5.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6.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于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7.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8.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9.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0.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1.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豬苓煎劑5克,6小時內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克煎劑及臨床常用量對人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帶輸尿管瘺犬作實驗,豬苓煎劑0.25~0.5克/公斤靜脈或肌肉注射表現利尿,口服或靜脈注射量低于0.0048克/公斤,則無作用。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劑、流浸膏2克/公斤則無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脫氧皮質酮合用,對尿量及鹽的排泄并無影響。豬苓含鉀量不高(30毫克%),亦不稀釋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劑(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靜脈注射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時增加鈉、鉀、氯離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給大鼠口服亦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組成藥物中以桂枝利尿較顯著。
2.抗菌作用
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無水濕者忌服。
1.《醫學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2.《醫學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