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拼音讀:Mén? Chón?,別名:牛虻、牛蚊子、牛蠅、牛蒼蠅、瞎蒙,虻科昆蟲復帶虻或鹿虻的干燥雌虻成蟲。夏秋捕捉雌蟲,捏其頭部致死,曬干或陰干。干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1.5~2厘米,寬5~10毫米。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易破碎。氣臭,味苦咸。以個大、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炮制】 揀凈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 苦,涼,有毒。
1.《本經》:"味苦,微寒。"
2.《別錄》:"有毒。"
3.《醫林纂要》:"辛苦咸,寒。"
【歸經】 入肝經。
1.《綱目》:"肝經血分。"
2.《要藥分劑》:"入肝經。"
【功能主治】 逐瘀,破積,通經。治癥瘕,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
1.《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2.《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
3.《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研末1~2分;或入丸、散。
虻蟲的作用:
1.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2.治月經不行,或產后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3.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
4.治腫毒:虻蟲、松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鈷、銅、錳、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1.抗凝作用,虻蟲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系統的作用。虻蟲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連續7天,均能顯著延長大鼠的出血時間,顯著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大劑量組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顯抑制作用。華虻水浸液560mg(生藥)/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7天,能顯著減少家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并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細胞比容。這些實驗表明虻蟲可能通過降低血液的“粘、濃、凝、聚”,而發揮活血、逐瘀、破積和通經的臨床效果。
2.對小腸功能的影響,虻蟲水煎劑對小鼠離體回腸運動有明顯抑制作用。灌胃給藥,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無明顯影響。按千克體重計算,以相當于人用量的200倍,連續2天給小鼠灌服虻蟲水煎液,也未見稀軟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蟲不陰止腸道水分的吸收,也無明顯刺激作用,不但無“致瀉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3.抗炎作用,虻蟲提取物B、C和D組分80mg/kg,分別腹腔注射,均 能明顯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其B組分作用較強,后者靜注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鎮痛作用,虻蟲提取物A或B組分100mg/kg灌胃,能明顯對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體反應,其B 組分作用較強。
5.其他作用,虻蟲對家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壞死病灶的形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虻蟲醇提取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孕婦忌服。
、佟端幮哉摗罚"惡麻黃。"
、凇镀穮R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墮胎。"
、邸侗静萁浭琛罚"傷寒發黃,脈沉急,少腹?,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證,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審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結閉塞者不宜用;孕婦腹中有癥瘕積聚,不宜用。凡病氣血虛甚,形質瘦損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