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柴胡,別名銀胡,山菜根,山馬踏菜根,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絲石竹,霞草,歐石頭花等,為石竹科繁縷屬植物銀柴胡的根。主產于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原植物生長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縫中,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忌水浸,以沙質土壤最易生長。味甘、性微寒、歸肝、胃經。功效退虛熱、清干熱。臨床用名銀柴胡。
銀柴胡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虛勞骨蒸,陰虛久瘧,小兒疳熱羸瘦。
《本草經疏》:"治勞熱骨蒸。"
《本草備要》:"治勞疳良。"
《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
《醫林纂要》:"堅腎水,平相火。"
《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腎熱,兼能涼血。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治肺結核潮熱。"
銀柴胡有降血脂作用。
太平洋絲石竹提取成分三萜皂甙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清膽固醇濃度,降低膽固醇/腦磷脂系數,改善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癥狀。
抗炎。
銀柴胡有抗炎作用。
解熱。
銀柴胡有解熱作用。
其它作用。
抗菌,降低血清膽甾醇濃度,并可使主動脈類脂質含量降低;皂甙可作用于血漿脂蛋白,阻止膽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積,也可以阻止膽甾醇從腸道吸收等。銀柴胡可清虛熱、除疳熱,還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生產傳統中成藥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
【性味】 甘苦,涼。
、佟侗窘浄暝罚"甘,微寒,無毒。"
、凇夺t林纂要》:"苦,寒。"
、邸蛾兾髦胁菟帯罚"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入肝、胃經。
、佟侗窘浄暝罚"行足陽明、少陰。"
、凇侗静荼阕x》:"入肝、膽。"
銀柴胡和柴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中藥材,無論從來源、性狀、化學成分、性味歸經以及功能與主治方面都大相徑庭。
藥師分析:銀柴胡屬石竹科植物,藥用部位是除去須根的干燥根。具有清虛熱、除疳熱的功效,一般的用量在3―10克。
柴胡屬傘形科植物,藥用部位是除去莖葉的干燥根。具有疏散退熱、舒肝、升陽的功效,一般的用量在3―10克。同用名稱有北柴胡、紅柴胡、柴胡頭。
銀柴胡和柴胡是來自于不同科屬、不同植物、功效各有異同的兩味中藥。銀柴胡和柴胡皆能退熱,但銀柴胡為清疳熱之要藥,治陰虛骨蒸潮熱,以虛熱者為佳;柴胡善解半表半里之邪,為治傷寒邪入少陽之要藥,以感冒發熱,有寒熱往來癥狀者為佳。
藥用柴胡中還有名叫軟柴胡的,屬柴胡屬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帶幼苗的干燥根,又名春柴胡、細柴胡。
因銀柴胡形似柴胡,歷史上曾把銀柴胡長期混作柴胡使用。隨著祖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才逐漸將銀柴胡和柴胡從基源到功能與主治上徹底分開。
真品銀柴胡
外觀呈圓柱形,根頭頂端有多數細小疣狀突起,為地上莖痕,密集而發白,習稱“珍珠盤”。下端略細,少數有分歧,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有扭曲的縱紋及支根痕,并可見多數圓形小孔,習稱“沙眼”,近根頭處尤多;質輕泡而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粗糙,有裂隙,木部有大形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花紋;聞之氣微,口嘗味甘甜;斷面熒光測試,呈亮藍色,微帶點紫色,物理測試無泡沫反應。
偽品燈心蚤綴
多呈圓錐形,表面有密集細環紋或縱皺紋,無“珍珠盤”和“沙眼”,呈灰褐色或灰棕色;質地堅實,折斷后,斷面裂隙不明顯,有黃白相間的紋理或異型維管束,3―4環;聞之亦氣微,但口嘗之味苦而辣;熒光測試呈淺藍色或藍綠色,有泡沫反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注意】
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
銀柴胡味甘,性微寒;歸肝、胃、腎經;清潤和緩;
具有清虛熱,除疳熱;
主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積發熱。
1. 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2. 凡陰虛發熱,盜汗骨蒸者,多與地骨皮、秦艽、鱉甲、青蒿等相配。
3. 若溫病后期,余熱未盡,或久瘧不止,體虛低熱者,可與白薇、生地黃、鱉甲、知母等相伍,以益陰退熱。
4. 凡小兒疳積,日久化熱,癥見煩渴燥急者,多與梔子、黃芩、連翹等合用。